上午9点半,忙完家务事,宝山区杨行镇福地苑一居居民马家瑾和曹根娣来到10号楼前。这是她们常去的地方,也是小区的“宝地”——瓶子菜园。
年,上海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如何让湿垃圾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经宝山区民政局牵头,第三方社会组织环保先锋来到福地苑一居,开始打造瓶子菜园。在社会组织带领下,居民们找来了废弃的水桶、油桶等可回收物以及一些废旧轮胎,利用它们作为种植蔬菜的器皿,并用降解后的湿垃圾作为肥料。很快,近百余平方米的社区菜园便有了雏形。
转眼间三年过去,如今的瓶子菜园依然生机勃勃。鸡毛菜、菠菜、卷心菜、生菜、荠菜、香菜、莴笋、辣椒……十多种蔬菜长势喜人,一眼望去青翠欲滴。“现在,这里不仅是居民们珍视的‘自留地’,还成了小区的科普园地,更是社区居民议事的新阵地。”福地苑第一居民区书记说。
居民自发成为“菜园园丁”
福地苑一居位于宝山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之中既有上海本地家庭,也有新上海人家庭,中老年居民数量尤其多。和不少周边小区一样,这里过去也存在着居民毁绿种地的问题,居民楼下一片片被开垦后种上小葱地块,好似一道道社区“疮疤”。
堵不如疏。既然居民喜欢动手种植,有没有一个既能满足大家需求,又能让环境保持美观的做法?瓶子菜园刚好契合。在生活垃圾分类大背景下,这个项目迅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和响应。
头一年由第三方组织带着居民干,他们走了之后怎么办?为了让这片社区菜园持续焕发生机,居民区未雨绸缪,面向社区居民进行招募,组建了一支瓶子菜园志愿服务队。
马家瑾和曹根娣都是志愿服务队成员。“看着秧苗茁壮成长,我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马家瑾说。两位阿姨退休前都是工厂工人,根本没有接触过农活,带着好奇参与瓶子菜园项目后,都体会到了浓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现在几乎天天都要来照看菜园。
曹根娣感慨,自己动手才知道,干农活儿没有那么简单。“秧苗刚开始生长的时候,我们要保护它不被破坏,拉一排小旗子时不时挥动几下,避免麻雀来啄。”天热的时候,为了让菜不被高温晒蔫,一天要浇水两次;冬天气温低,要给菜罩上罩子,保持适宜生长的温度。“这些事情看上去麻烦,但我们做起来很有劲!”
小区里像两位阿姨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好几位,居委会主任王美珍担任“园长”。菜园新种下什么蔬菜、第二天由谁负责值班、什么时候集体活动等信息,大家都会在“菜园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