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馨风和煦,迎着初夏的晴好天气,一场充满角逐和较量的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在贵定县拉开帷幕。
一路向北,看发展、晒成效、学经验,夏季的贵定,在一片忙碌的耕耘中正孕育着饱满的希望。
观摩团在贵定县金南街道荷花村“鱼菜共生”项目基地观摩
乡贤绘新卷
漫步到云雾镇塘满村杨雄寨,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宽阔的道路,古香古色的文化长廊,崭新的“乡贤馆”,随处可见的特色墙画,色彩鲜艳的墙壁装饰,成群的白鹭时而飞舞、时而枝头停歇,劳作归家的村民们谈笑风生、怡然自得,一副悠然和谐的景象。
谁又能想象到,4年前,这里还是全县2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杨雄寨,坐落在贵定县最南端,地处偏远,但这里的群众却没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掉队,一路创新发展,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云雾镇杨雄寨一角
“年7月1日,受组织委派,我义不容辞地回到家乡。”从塘满村杨雄寨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罗雍才告诉记者,回来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群众清理山头杂物,引进中药材铁皮石斛产业,“这也成为了打开群众思想的突破口。”
从教30之后,罗雍才又以“新乡贤”的名义回到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线上。
随后,在东西部协作帮扶的推动下,广州市海珠区在杨雄寨投入资金.7万元,推动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的开展。
杨雄寨开始以其特色生态环境为背景,对村寨进行整体规划,构建有历史、有地域特色、有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建设中,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动手,把以前荒的菜地、房前屋后的乱堆乱放的闲地都整理出来,砍竹子编篱笆、下河捡鹅卵石铺休闲广场、把家里的石槽、竹篮种上花草。
云雾镇杨雄寨航拍
“现在,家家户户随处可见乡愁,就像花园一样漂亮。”看着如今的杨雄寨,罗雍才满脸骄傲。
“得到海珠区帮扶后,我们寨子在村容寨貌上就有了质的改变。”说起村里的发展,塘满村党总支书记唐家文如数家珍。
唐家文介绍,杨雄寨在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老百姓支持,大家都主动捐田捐土,发展是一天赛过一天。
“现在在杨雄,我们有澳龙养殖、菊花基地、铁皮石斛、稻田鸭等等一连串产业。”唐家文说。
云雾镇杨雄寨铁皮石斛
除了围绕“山水林田湖”进行产业布局,杨雄寨还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星地块种下高产值的“云雾花椒”、利用老旧房屋种下红托竹荪。
“去年春节,村里外出务工的很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后,看到这些变化大家都很惊讶,也干劲十足。”罗雍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能人贤士都主动申请加入乡贤会,都想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今后,我们新乡贤都会为乡村振兴梦再努努力,再拼一把。”新乡贤罗雍才道出了杨雄寨人的志气和追求。
在杨雄寨村口,有一副白鹭齐飞的墙画,这是杨雄寨的真实写照,也是贵定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是贵定人民势如破竹谋求发展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鸟瞰依山傍水的星溪村一角
与此同时,在贵定县沿山镇星溪村晓寨、昌明镇黄土匠心流家庄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故事持续上演。
据了解,目前,来自全县各个领域的名乡村振兴“特派员”、名乡村振兴“顾问”、名乡村振兴“志愿者”正凝聚成强大的“新乡贤”合力,奋力扑向广大的农村沃土,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穷其所能,献计献策。
混搭显活力
穿行北上,走进贵定县金南街道荷花村,夏风摇曳,一片“神秘”的大棚映入眼帘。
大棚内部,一边是整齐排列的鱼池,成群的鱼儿在水里悠闲,一边整齐的菜架上,蔬菜油亮喜人。在这里,完美地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理想状态。
谈起“鱼菜共生”项目的实施,项目负责人罗成军打开了话匣子。
鱼菜共生项目基地一角
“我们通过‘请你来商量’平台,组织群众来商量,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到公司做股权分红。”罗成军介绍,“从项目实施到现在,我们解决了20余人稳定就业。”
据了解,目前,“鱼菜共生”项目第一期已实现投产,经专业测算,两期项目全部建成后,62个鱼池和70个菜池年产值可达万元。
该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运营,通过荷花村合作社组织群众流转土地入股、街道申报财政衔接资金,建设大棚、鱼池、菜池、鱼菜共生系统、水电安装、产业路配套等基础设施以及采购水产种苗等。
项目建成后,引进贵州宇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项目运营期间,公司每年支付基地租金主要用于村合作社及街道辖区脱贫户和监测户分红。
幼儿园小朋友到“鱼菜共生”项目基地体验捉鱼活动,参与农事体验
目前“鱼菜共生”大棚内已投放德国镜鲤、黄骨鱼、中华鲟、鲈鱼等多种类鱼苗,种植大蒜、生菜、芹菜等多种蔬菜。
同时,该项目还与贵定职校合作建设了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实训基地、与幼儿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项目+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学习接待、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新路的混搭潮流农业新模式,以青山绿水为背景,绘出业兴人旺的富裕农村新画卷。
“桐”行富裕路
行走在贵定县宝山街道城北村白岩脚山桐子种植基地里,沉浸在水雾中的嫩绿树叶,迎着初晨的阳光更显青翠。而在三年前,这里还只是荒山一片。
基地首次开垦后,亩素有“树上油库”之称的山桐子从四川省来到了这里,成为贵定助农增收的“第三棵树”。
三年过去,这里早已一片葱郁,生机勃勃。
“从我们村开始种植山桐子以来,我就在这里务工了。”城北村村民熊厚圆成为了山桐子产业众多受益者之一,他说,“从开荒、种苗、除草、管护,我一直都在基地务工,每个月平均下来也有元。”
结合实际情况,贵定县宝山街道引进了贵州红桐农旅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企业+农户”“企业+国家储备林建设”“企业+庭院经济”等组织模式推动山桐子产业落地,助农增收。
宝山街道山桐子已挂果
据了解,山桐子为木油料作物,其肉含油43.6%,种子含油22.4%至25.9%,平均含油量36.3%,油中亚油酸含量高达58%至81%,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其油的营养价值大于大多数高端木本食用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观。
据悉,山桐子在栽种后3年至5年可挂果,盛产期可达50年,亩产油可达到公斤。
“经过多次考察学习,了解到山桐子的产出价值后我们就果断引进种植。”贵定县林业局党组书记舒定福详细介绍选择山桐子产业的原因,谈起未来的发展规划,他也是信心满满。
“我们计划5年内,在全县推广种植40万亩。”舒定福介绍,山桐子每亩经济收益约元/年,按照5年挂果推算,5年后,40万亩山桐子可以为7万多名群众,每年来3.4万元以上的收入。
为有效提升土地价值,贵定县通过发展林下套种中药材等方式,有效实现了“以短养长”“双份收益”。
接下来,贵定县还将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园内水电、道路、观光步梯、凉亭、停车场等设施,打造“农旅一体化”产业园,逐步完善山桐子全产业链条。
山桐子种植基地
近年来,贵定县坚守“两山”理论,全力推动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为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
贵定县委书记班代荣表示,贵定县将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大力推动山桐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落实“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提高山桐子经济效益,力争两年内实现种植面积40万亩,壮大集体经济,鼓足农户腰包,使山桐子成为贵定的又一张靓丽名片,真正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不仅如此,如今的贵定,除了山桐子,还有山间黄桃满枝、田间麦浪涌动,更加丰富充盈的产业链条在贵定大地上纵横延伸,更多的丰产故事也在南北大地上接续上演......
今日之贵定,正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新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逐浪前行,全县上下正以时不我待的拼劲、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全力以赴、驰而不息开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贵定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光鸿赵磊
编辑虞思滔
二审袁鹏
三审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