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可能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名词,但是,在中国,痛风的发病率正在不断的上升,俨然已经成为现在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引发痛风的因素,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家族遗传因素和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前者我们难以控制,但是后者我们是可以控制的。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饮食中哪些常见的食物,是痛风的禁忌。我们平时最好远离,一口都不能多吃。
这四种食物是痛风发作的祸首:
第一种,肉类
每天摄入过多的肉类会增加21%患上痛风的风险,海鲜则会增加7%,这意味着肉类比海鲜要高出三倍的风险。
对于那些已经有痛风的患者,受肉类摄入量的影响,痛风的症状会加重。
这可能是由于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加,并且体内排泄能力差。
因此,如果你有痛风史,最好的是能大大减少肉类和海鲜的摄入量。
Tips:经常摄入肉类会增加患痛风的风险。而海鲜的影响似乎不是很严重,但也有些关联。
第二种,动物内脏
内脏被称为“废弃物”,是迄今为止我们饮食中含嘌呤最多的食物。
在西方的饮食中,最常见的内脏形式包括肝(如鹅肝)、脑、心脏、肾脏、和一种混合物叫肉糜。
食物中的嘌呤含量(每克)因为是以每克为计量单位,所以份额的大小也要考虑进去。肉类的份额相对占的多一些。
之前的研究没有区分普通肉类和内脏的摄入量,所以参考依据是一样的。因为肉类的摄入量和痛风有密切的联系,依据嘌呤的含量,内脏则是必须不能食用的。
Tips:内脏是高嘌呤食物,当你痛风发作的时候,必须禁食。
第三种,酒精
酒精是导致痛风的最大危险因素。
啤酒是最严重的,其次是烈酒,比如白酒。有趣的是,适量饮用葡萄酒没有任何风险。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尿酸水平尚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啤酒会产生高嘌呤,可是它并非食物中含嘌呤最多的。
另外一些理论提出过量的酒精也会降低人体排泄尿酸的能力;还有理论指出酒精(特别是啤酒),会增加ATP核苷酸嘌呤的分解代谢,是尿酸的前体。
Tips:长期摄入酒精严重的增加血液中尿酸的水平,至少提高两倍的痛风风险。
第四种,含糖饮料和果汁
现代饮食中糖分的添加是一个很大问题。一般而言,添加到我们的食品和饮料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各占50%。
葡萄糖分子代谢在细胞中,果糖则在肝脏中代谢,因此果糖的摄入,与痛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饮料和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添加糖,所以就会含有大量的果糖。
无论哪种方式,添加糖似乎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应避免食用,以减少痛风的风险,而且它没有任何营养价值。
Tips:饮料中的添加糖会使男性患痛风的风险增加85%。果糖被认为是一种与酒精一样会促使尿酸产生的物质。
教你六种方法轻松避免痛风:
方法一:多喝水
人体内70%左右的尿酸是通过肾脏排出的,所以必须要借助于充足的尿量才能完成,而只有充分的饮水量才能产生充足的尿量,所以痛风患者应当养成多饮水的习惯。
建议每日饮水量应保证在毫升左右,伴有肾结石者最好能达到毫升,为了防止尿液浓缩,可在睡前或半夜适当饮水。
方法二:食疗——蒲公英洛神花茶
蒲公英洛神花茶是痛风最大的死对头,治疗痛风的良药。
用蒲公英,淡竹叶,葛根,茯苓,小蓟,百合,木瓜,玫瑰茄八种材料调配成蒲公英洛神花茶,坚持喝上一段时间,有助于尿酸快速降低。
喝法也很简单:把准备好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蒲公英洛神花茶,每天取3~5克代水泡茶饮即可。
《本草备要》曰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在治疗痛风上具有很神奇的功效,蒲公英即为其中之一,蒲公英又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可以用做降尿酸、治疗痛风的食疗方。
玫瑰茄又名红金梅,洛神花、洛神葵、山茄,其味酸、性寒,具有清热解渴、利尿消水肿、养血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效果,它含有原儿茶酸、异黄酮素以及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等化学成分,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降低血栓的形成、减少动脉粥状硬化,可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方法三:限制嘌呤类食物的摄取
这样可以减少外源性的核蛋白,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于防止或减轻痛风急性发作,减轻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烧烤、海鲜、肉汤、动物内脏和豆制品等食品嘌呤高,应禁食。
方法四:鼓励选食碱性食品
增加碱性食品摄取,可以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使尿液呈碱性,从而增加尿酸在尿中的可溶性,促进尿酸的排出。
碱性食品主要有胡萝卜、白菜、黄瓜、卷心菜、生菜、芋头、菠菜等。
方法五:注意休息和保暖
受寒及过度劳累均会让人体的自主神经调节紊乱,易致体表及内脏血管收缩,从而引起尿酸排泄减少。
所以痛风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以及避免过分劳累和精神紧张。
方法六:适当做运动
多运动可预防痛风发作,减少内脏脂肪沉积,减轻胰岛素抵抗性。
建议要选择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通过运动中的呼吸,有效吸入氧气,并产生热能的运动。有氧运动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利用氧气使汽油燃烧,产生动力。
有氧运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能增强耐力,消耗多余的脂肪,不易疲劳。
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基本上都是有氧运动,比如,走步、慢跑、长距离慢速游泳、骑自行车、跳舞、打太极拳等。
建议每日早、晚各30分钟,每周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