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19岁当上万元户,开店300家年赚60 [复制链接]

1#

一个古法呛面馒头21元,一盘生菜49元,一盘土豆牛肉条80元......

最近,西贝莜面村的“高端”菜品再度引发热议。

而早在去年4月份,疫情缓解的时候,西贝莜面村重新营业,就悄然上调了菜品价格。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不得不亲自出面致歉,撤销了涨价。

有人认为,西贝想缓解成本压力,却让消费者多掏钱,这种行为显然很不恰当。

还有人认为,西贝以提高菜品价格作为手段,将自己的定位拔高,这分明是在让顾客为品牌营销买单。

其实,西贝从家常菜起家,借《舌尖上的中国》上位,成为火爆的网红餐厅。涨价与品牌的差异化经营如影随形。

01西北菜西贝的创立

西贝经营的是西北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出生在内蒙古临河。

贾国龙对上学提不起劲,对经商却十分感兴趣。怀揣着经商梦,贾国龙考取了大连的水产学院。这位在草原长大的蒙古汉子,不满足大学安逸的学习生活,在大二时就宣布退学,回家做生意。

回到老家临河,贾国龙从母亲和姐姐那里拿到几千块钱的本金,去石家庄倒腾小商品,正式开始人生当中的第一单生意,短短几个月就赚取了上万元。

贾国龙的确有着餐饮人的敏感。在大连待的一年多里,他用课余时间,在当地所有的时尚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里转悠,研究他们的经营模式。回到临河后,他效仿着开了个西贝酒吧。

照搬照抄的东西容易水土不服。临河的客人喝不惯鸡尾酒,要喝二锅头。对诱人的牛排也毫不动心,就问老板:“有没有猪肘子和砂锅面片?”

于是,贾国龙干脆开了家“黄土坡风味小吃馆”。这回接地气了,不足20平米的小店,每天客人爆满,贾国龙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万。

小餐厅的经营渐入佳境,贾国龙把自己的姓氏拆成“西贝”两字,小吃馆改名为“西贝”。

不满足于小地方的贾国龙,寻思着要向外发展。他前往北京考察餐饮业。

他来到一家名叫金王子的酒店应聘服务员,想偷师学艺,却遭到了拒绝。原因倒不是怀疑他是行业探子,而是人家国营酒店嫌弃他是小地方来的。

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一位深圳朋友打电话给贾国龙,想转让一家豪华海鲜馆给他经营。贾国龙一下子从大排挡小老板,成为了高端酒楼的老总。

接手后,贾国龙从内蒙古高薪聘请了几位海鲜厨师,准备大展拳脚。

真不知当时贾国龙怎么想的,从内蒙古来的海鲜师傅,确定能行?现实很快打脸,苦心经营了9个月,亏损万。

受挫的贾国龙,想起村里一个半仙曾经给他算过一卦,“遇海必返,逢京必发”,认为自己不适合在南方发展,再次北上。

回到北京后,正好遇上临河政府在北京刚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在办事处旁边,有一家金翠宫海鲜大酒楼。贾国龙拿下了酒楼的承包权,心想为办事处做好吃饭接待,就一定能给酒楼带来稳定营收。可没想到,这回赔钱的速度更快,才经营4个月,又亏损了多万。

为何别人经营海鲜风生水起,自己却经营不好?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贾国龙一筹莫展。

有一天,一个熟客来到酒店吃海鲜烩饭,发出疑问:“你们的海鲜,怎么吃起来有股羊肉味?”

听起来的玩笑话,却像灵魂拷问,惊醒了贾国龙。对啊,为啥不经营自己熟悉的家乡菜呢?他马上撤掉一缸缸海鲜,换上了蒙古菜。

为了给顾客呈现地道蒙古味,贾国龙组织了一支蒙古歌舞表演团队,配备专业歌剧院级别的音响、灯光等设备。找到一个亲戚帮忙引荐,花了10万元,请歌唱家德德玛到现场助演。还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砸了多万投放广告:“正宗蒙古菜新张酬宾,明星歌舞助兴”。

“爷青回”的蒙古情结,勾起了当年曾在内蒙插队的许多老知青的青春回忆。为吃一顿正宗蒙古菜,他们邀上插友、带上家人,排队等位,每天店门口排成长龙。

一边吃饭,一边欣赏歌舞表演,成为了当时风靡全国餐饮业的一种营销方式。

短短一年,西贝营收过亿。贾国龙动起了涨价的小心思,一小份酸黄瓜卖到6元,一笼莜面卖到了18元,这是西贝的第一次涨价。

莜面、羊肉,各种土菜,加上各种营销策略,救活了一个多平米的高端酒楼。

年11月,北京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不到3年,西贝陆续开出回龙观店、颐和园店等五家分店。扩大菜色品种,开发出五谷杂粮等3大系列。

02西贝的营销套路

餐饮圈有这样一句话:“餐饮行业看起来门槛低,但实际上进入后是一堵墙。绝大部分人跨过了门槛,却死在了爬墙的路上。”西贝不但爬上了墙,还登上了行业顶端。

“买卖千家万家,藏钱的三家两家”,有餐饮行业数据统计,新店第一年关店率约50%。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店,熬不到第二年。

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培养忠实吃货。对于贾国龙来说,想让顾客用脚投票,品牌的亲民形象得先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来。

贾国龙曾经聘请过一家咨询机构为西贝做定位咨询。经历了四次改名,从“西贝莜面村”、“西贝西北菜”,到“西贝烹羊专家”,又回到“西贝莜面村”。庞大的咨询费支出,加上多次调整的影响,折腾掉了好几千万。

在定位“烹羊专家”期间,菜单上一水儿的羊,客单价拉高了,可选性却少了,流失了不少回头客,西贝利润下降了近20%。

不得不承认,在品牌营销上,贾国龙有他的一手。

年,西贝莜面村入选国家商务部、外交部和烹饪协会举办的“中国美食走进联合国”的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西贝展示了莜面制作的手艺。

年,西贝又受到联合国邀请,代表中国非遗,走进法国。

在西贝莜面村两次走进联合国后,品牌形象被拔高了一个档次。

贾国龙不忘加上一句:“潘基文吃了都说好。”

此外,西贝还通过多次蹭《舌尖上的中国》热度,持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在《舌尖1》播出期间,西贝邀请节目中陕西黄馍馍的制作者黄老汉,传授“独门秘方”。

得知不少餐饮企业想和黄老汉合作,贾国龙迅速以30万与他签下代言人和技术顾问,将黄

馍馍推广成为西贝的招牌。

黄馍馍为西贝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然后,适时的涨价又来了,原本一个才3元的黄馍馍,

上调到了6元一个,价格翻了3倍。

到了《舌尖2》,西贝又迅速的与手工空心挂面的继承人张爷爷,举行签约仪式,引进了张

家传承百年的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工艺。

张爷爷的每一根手工空心挂面,经过和面、揉面、盘面等10道工序,费时整24小时,所有步骤纯手工。因为挂面在酵母的作用下,自然发酵产生气泡,在横截面呈现孔状,所以称为空心挂面。

去年,西贝和张家签订了万包销协议,买断了三年张爷爷家生产的所有空心挂面。西贝全国60多家门店,手工空心挂面,现挂现吃。

被称赞为“中国第一面”的空心挂面,成了西贝的独家特色。自从推出张爷爷的手工空心挂面后,西贝的就餐人数总体激增40%。

《舌尖3》上的经典水盆羊肉也出现在西贝的餐桌上。

西贝每天都会精选斤草原羊肉熬煮12小时汤汁。据说,每天卖出水盆羊肉有20

份。很多人去西贝,就为了喝这一口羊汤。

集齐“舌尖上的西北菜”后,贾国龙做出了一系列的营销举措:

缩减规模,将每家店控制在-平米之间;将菜品种类,从一百多道,精简到45道;操作台统一配记时器、温度计和刻度勺;统一明档厨房;统一红白色调的温馨就餐环境;25分钟沙漏上齐一桌菜的速度;员工去洗手间穿隔菌工衣的细节管理;“不好吃不要钱”的承诺......营造西贝专业标准化和卫生有保障的品牌形象。

而西贝莜面村的微博,则用美食图片搭配走心文案,打造有文化底蕴的品牌形象:

“牛大骨慢慢炖,恋爱慢慢谈,慢慢来,比较快。”

“再难炖的牛肉也会熟,都会过去的。”

“那些火烧撩人的煎熬,会成为你喷香四射的力量。”

“别害怕,每块黄米凉糕都会等来自己的桂花蜜。”

西贝一下红遍全网,成了众多吃货前往打卡的热门餐厅。

21元一个的西贝古法呛面馒头和元一杯的“茶颜悦色”一样,都不过是通过所谓的体验服务,创造服务溢价。以品牌的高附加值,来创造出所谓的品牌文化和个性差异服务。

03西贝的业务转型

为抢占更多的市场,在全国的60多个城市,西贝开出多家分店,年营收超过60亿。

去年,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线下众多餐饮门店步履维艰。一篇《西贝贾国龙: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月》在餐饮圈刷屏。

贾国龙说:“我们一个月工资发1.56个亿,两个月就3个多亿,3个月就4.5个亿了,哪个企业储备那么多的现金流?”

贾老板的“哭穷”,让社会对餐饮行业在疫情之下的生存状态引发了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